近两年,养蛙要做好保健逐步深入人心,3分治疗7分管理和保健,这是牧栏始终推行的理念。
2016年,牧栏大力进军牛蛙产地澄海,旨在提高牛蛙养殖户的健康养蛙意识,推广牛蛙保健方案,帮助养户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同时,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。当时,尽管养蛙产量高,健康保健意识却依旧落后。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团队以及保健方案的成效逐步突显,牧栏在当地逐步站稳角度,影响力日与俱增。
01
用科学保健方案替代传统用药套路
蛙或将迎来大保健时代
随着投放蝌蚪的比例大幅提升,牛蛙从蝌蚪到小四脚的养殖过程变得极为关键。牧栏在多年技术服务的过程中,在健康保健的理念指导下,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病害防控方案,在当地逐步发挥重要作用。但仍有不少养户固守己见,依赖传统的用药方式。这也依赖于进一步大力宣传保健方案的重要性,同时需要更多的业界人士加入其中。
常用牧栏保健的牛蛙肝脏鲜红健康。
“变态过程损耗率很高,有时稍有不慎可能全池死光。”如今养户多数已意识到保健的重要性,但由于害怕大量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,还是有不少养户大量使用药物来寻求心里安慰。事实上,大量的使用抗生素等药品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,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,影响肠道健康,对蝌蚪最终的变态埋下隐患。因此,科学预防显得尤为关键。
“红肚、涨肚、败血症是导致牛蛙蝌蚪到小四脚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。”在多年技术服务过程中总结出牛蛙苗期的三大问题。公司基于生物学、动物营养学等基础学科,对这一阶段的牛蛙养殖总结出:
两大指导方针:
1、促进牛蛙消化吸收,减轻消化道负担;
2、注重营养补充,助力蛙苗各个器官顺利发育。
只有真正了解蝌蚪到小四脚的整个发育过程,才能总结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。结合现场解剖经验和书本知识总结,牛蛙苗期的内部器官形成从前到后的顺序:肠→肝脏→肺→胃→直肠;外部器官则是:后腿→前腿→缩尾→变态完成。因此,如果严格遵循各个器官的发育规律,针对性的提供保健方案,通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未来,随着越来越多养户接受科学的保健方案,相信不久的将来,中国养蛙或将迎来大保健时代。
02
解决红肚、涨肚、败血症
蝌蚪变态成活率超7成
苗期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红肚。尤其是当蝌蚪养到20天左右,最容易发现红肚。养户通常认为是投喂过量导致蝌蚪消化不良,因此采取控料减料的方式。此时正是肝脏在形成的过程,消化功能减弱,但器官形成过程对营养的需求很高,如果大量减料会导致苗期肝脏功能受影响。
因此在这一阶段预防的重点是给足营养,促消化减少肠道负担。比如,提前一周使用肠立康、蛙维多、蛙益康投喂。如果已出现红肚的情况下,将蝌蚪粉加入肠立康、蛙维多、蛙益康投喂。连喂三天基本就能好转。
如果红肚没有处理好,下一阶段就容易出现涨肚。简单来说,就是肠道胀气。由于这个阶段由于肝脏发育完善,蝌蚪胃口增大,吃料增多,通常适合在这个阶段通过提高投喂率,把蝌蚪的规格拉齐。因此,也容易出现吃料过多,消化道内胀气,蝌蚪出现侧身游泳。
因此,核心还是要减轻消化负担,将投喂方式从一天两餐改为一天三餐。如已出现胀气,则使用5-6号料拌上述保健套餐搓团投喂,一周内就能见到成效。
正季节时,蝌蚪放苗45天后就容易出现败血症。蛙肚红点加深,连成一片,蝌蚪呆滞浮于网边,腹部皮肤充血,易导致细菌感染,同时健康蝌蚪会残食发病蝌蚪,导致蝌蚪之间的相互感染。
如何预防,此时蝌蚪处于长后腿阶段,消化功能减弱,需要控料。同时,器官形成需要营养积累、提高免疫,适合使用增强免疫类保健产品,如、黄芪多糖,免疫之王来提高蝌蚪变态率。
对于败血症的治疗,首先解决细菌感染问题,要使用蛙碘、荃类常规消毒剂进行消毒。其次,要把病死蝌蚪捞干净,尤其是沉入池底的尸体。最后,使用止血增抗灵,通过内服的方式缓解细菌感染和内部组织出血问题。根据大量案例表明,做好这三种病的预防,通过保健等方式,能将蝌蚪变态成活率提高至75%以上。相信未来,随着牛蛙科学养殖技术的快速进步,从蝌蚪开始养一样也能高产。
访问手机版
微信公众号